三代VS四代制冷剂价差缩小,影响有多大?
在全球环保浪潮的推动下,制冷剂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。近年来,一个显著的市场动态是三代和四代制冷剂的价格差正在逐渐缩小。这一变化背后,有着复杂的政策、成本、市场供需等多因素交织的驱动逻辑。
政策导向下的价格重构
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及其基加利修正案为全球制冷剂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对不同代际制冷剂的生产与消费进行严格管控。我国自 2024 年起冻结三代制冷剂(HFCs)生产配额,并计划于 2029 年开始削减进程,这使得三代制冷剂供给弹性逐渐消失。生产企业不能随意扩大产能,在需求稳定增长的情况下,产品稀缺性增强,推动价格上升。
与此同时,四代制冷剂因具有零 ODP值、低GWP值,被视为未来制冷剂的发展方向,政策上对其推广持鼓励态度。虽在专利保护期内,但随着政策对环保要求的不断趋严,四代制冷剂市场预期向好,部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增加,这有望降低其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。
成本结构变化的影响
从生产成本看,四代制冷剂一直以来因技术复杂、生产工艺要求高,专利保护第影响,成本居高不下。以R1234yf为例,采用氯碱原料一体化生产的成本约在4-7.5万元/吨,若外购六氟丙烯生产,成本更是高达5.5-13.5万元/吨,而二代/三代制冷剂成本普遍仅在1-2万元/吨。然而,随着技术进步与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,四代制冷剂成本开始出现下降趋势。
反观三代制冷剂,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萤石,价格长期高位运行。2025年3月,萤石97%湿粉价格达3720元/吨,同比上涨1.6%。国内安全环保检查限制矿山开工,酸级萤石粉供应持续偏紧,导致三代制冷剂生产成本增加。此外,氢氟酸成本也不断向下游传导,进一步压缩了三代制冷剂的利润空间,促使企业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。
市场供需博弈的结果
在市场需求端,空调、汽车等行业作为制冷剂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,需求持续增长。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,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,空调普及率不断上升,汽车产销量也稳步增长,对制冷剂的需求量日益增大。三代制冷剂凭借成熟的技术和市场应用,目前仍占据主流市场,需求旺盛。
但四代制冷剂在部分高端、对环保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中,如欧美部分高端车型,已实现对三代制冷剂的部分替代,且其混配工质未来在家用、工商空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。随着四代制冷剂市场认可度逐渐提高,需求规模开始缓慢增长。
从供给侧来看,三代制冷剂因配额限制,产能扩张受限,部分小型企业因配额不足逐渐退出市场,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。头部企业在市场中话语权增强,通过协同提价等方式维护产品价格。例如,2025 年二季度 R32 长协价环比上涨约6000元/吨,达到4.66万/吨。
四代制冷剂虽然目前整体产能较小,但随着企业加大投入,一些新的生产线逐步建成投产,供给量有所增加。市场供需的此消彼长,使得三代和四代制冷剂的价格差不断缩小。
价格差缩小带来的行业影响
三代和四代制冷剂价格差的缩小,对整个制冷剂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一方面,对于生产企业而言,原本因四代制冷剂价格过高而踌躇的企业,开始重新评估四代制冷剂业务布局。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加快研发与产能建设,期望在四代制冷剂市场崛起过程中抢占先机。而对于依赖三代制冷剂的企业,面对价格竞争压力,不得不加强成本控制、提升生产效率,以应对潜在的市场份额流失风险。
另一方面,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,价格差缩小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。传统三代制冷剂优势企业面临新兴四代制冷剂企业的挑战,市场竞争更加激烈。这将促使整个行业加速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,推动制冷剂行业向更环保、高效的方向发展。同时,对于下游应用行业,如空调、汽车制造企业,在选择制冷剂时,可选择性增多,成本考量更加复杂,需综合评估不同制冷剂的性能、价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,以制定最优采购策略。
随着四代制冷剂技术的专利到期和产能的增加,预计从2028年开始,四代制冷剂的产量将大幅增加,可能会导致价格战,最终导致三代和四代制冷剂的价格差越来越小。
- 上一篇:没有啦
- 下一篇: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约5400亿元 2025/5/7